儒家易在易学发展史上的地位
发布时间:2013.02.03      浏览次数:

从易学发展考察,据《易传·系辞传下》中所说:伏羲氏画八卦为《易》之发端,历经神农氏、黄帝、尧、舜、的推演,直到周文王才完成《易》之符号系统,并为之作了卦辞,周公又作了爻辞,完整的《周易》形成。但根据甲骨文出土所提供的真实资料来看,西周之前的殷商,盛行是龟卜。直至周初,虽《易》之占筮也开始盛行,但龟卜仍同时并用。《尚书·洪范》关于卜筮记载为:

“稽疑:择建立卜筮人,乃命卜筮。曰雨, 曰霁,曰蒙,曰驿,曰克,曰贞,曰悔,凡七。卜五,占用二,衍忒。立时人作卜筮。三人占,则从二人之言。汝则有大疑,谋及乃心,谋及卿土,谋及庶人,谋及卜筮。汝则从,龟从,筮从,卿士从,庶民从,谓之大同。身其康强,子孙其逢,吉。汝则从,龟从,筮从,卿士逆,庶民逆,吉。卿士从,龟从,筮从,汝则逆,庶民逆,吉。庶民从,龟从,筮从,汝则逆,卿士逆,吉。汝则从,龟从,筮逆,卿士逆,庶民逆,作内吉,作外凶。龟筮共违于人,用静吉,用作凶。”
 
    稽:考。稽疑:考察疑难。择:选择。卜筮人:掌管卜筮的官员。雨、霁、蒙、驿、克指龟卜灼龟呈现的五种征兆。雨,指雨形;霁,指雨后晴空;蒙,指雾气;驿,古文作圉,为升腾之云聚散飘忽的状态;克,指兆象相侵的状态。贞、悔:指卜筮的内外卦。《周易》六十四卦皆由内外两经 卦所组成,外卦为悔,内卦为贞。衍忒(yan te):推演,时人:指掌管卜筮之官。三人占,则从二人之言:指三人卜筮不一致时,少数服从多数,以二人卜筮为准。下面讲遇到重大疑难:首先自己用心思考,然后与卿士商议,再征求民众意愿,最后龟卜、筮占。最后根据五方面的结果判断吉凶:第一种结果是五者皆赞同为大同。必定是身体安康强健,子孙兴旺发达,是为吉祥;第二种结果是:自己赞同,龟卜赞同,筮占赞同,卿士赞同,庶民反对,即四赞同一反对,也还是吉祥;第三种情况是:自己赞同,龟卜赞同,筮占反对,卿士反对,庶民反对,即二赞同三反对,出现这种情况,则作内部之事吉祥,作外部之事不吉祥;第四种情况是:龟卜、筮占都违背人的意愿。出现这种情况,静止不动,则吉祥;有所动作,则凶险。
 
    从《洪范》关于稽疑记载来看,龟卜、筮占是决疑的手段之一,而不是一切听从于卜筮,象殷商那样,一切重大决疑皆听从龟卜。但卜筮对人们决疑仍有重大影响。如果出现龟卜、筮占皆与人的意愿相违背,则不利于有所动作,动则凶险。
 
    《周礼·春官宗伯》中有关于占筮的记载:
 
    “太卜掌三兆之法:一曰玉兆,二曰瓦兆,三曰原兆。其经兆之体皆百有二十,其颂皆千有二百。掌三易之法:一曰连山,二曰归藏,三曰周易。其经卦皆八,其别皆六十有四。”
从这一记载可以看出,龟卜之兆的繁多而无系统,而《易》则是由八经卦两两相重而为六十四卦,系统而简易。龟卜逐渐为《易》之占筮所取代,而连山易、归藏易后又失而不存,流传至今的只有《周易》了。
 
    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中有关占筮的记载二十多例中,也还有龟卜的例证,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五年》:“秦伯师于河上,将纳王。狐偃言于晋侯曰:‘求诸侯莫如勤王。……,使卜偃卜之,曰:‘吉,遇帝战于阪泉之兆’”。但更多的是以《易经》卦爻判断吉凶。说明到春秋时代龟卜已居于很次要的地位了。
 
    在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里有关占筮记载的列证中,开始出现了以德释卦的例证。
 
    如《左传·襄公九年》:“穆姜薨于东宫。始往而筮之,遇《艮》之八。史曰:‘是谓《艮》之《随》。随其出也。君必速出。’姜曰:‘亡:是于《周易》曰:《随》,元亨,利贞。无咎。元,体之长也;亨,嘉之会也;利,义之和也;贞,事之干也。体仁足以长人,嘉德足以合礼,利物足以和义,贞固是以干事,然故不可诬也。是以虽随无咎。今我妇人而与于乱,固在下位而有不仁,不可谓元;不靖国家,不可谓亨;作而害身,不可谓利;弃位而姣,不可谓贞。有四德者,随而无咎;我皆无之,岂随也哉?我则取恶,能无咎乎!必死于此,弗得出矣。”这则事例是说:鲁国成公之母姜穆与叔孙侨私通,欲废除成公,阴谋败露,被囚于东宫。开始押往东宫时,穆姜曾让人占筮。结果得的是《艮》卦,初、四、五、上爻皆为变爻,其变卦为《随》卦,解卦者对姜穆说:“随,其出也。”叫她赶快从东宫逃出。然而穆姜却对《随》卦的卦辞:“元亨利贞,无咎。”以“四德”解释,而对比自身的德行,皆与“四德”相违背。她很明智地指出:筮得此卦,“有四德者,随而无咎”,而如今“我皆无之,岂随也哉?”她已觉悟到罪责难逃,“我则取恶,能无咎乎!必死于此,弗得出矣。”而不逃离,最后,“薨于东宫”。
 
    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有二十二处关于《周易》的记载,其中有十五处是以《周易》作占筮之用,有六处不是用以占筮,而用以作论证的依据。
 
    如《左传·昭公三十三年》:“赵简子问于史墨曰:‘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,诸侯与之,君死于外,而莫之罪也。’对曰:‘物生有两,有三,有五,有陪贰。故天有三辰,地有五行,体有左右,各有配耦。王有公,诸侯有卿,皆有贰也。天生季氏,以贰鲁侯,为日久矣。民之服焉,不亦宜乎!鲁君世从其失,季氏世修其勤,民忘君矣。虽死于外,其谁矜之?社稷无常奉,君臣无常位,自古以然。故《诗》曰:离岸为谷,深谷为陵。三后之姓,于今为庶,主所知也,在《易》卦,雷乘乾曰《大壮》,天之道也。”这是说:赵简子对鲁国执政大夫季氏将鲁国国君赶出鲁国而民众却顺从,各国诸侯也予以认可,鲁君死于国外,也没有人兴师问罪,感到疑惑不解而向史墨发问,史墨在回答中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思想:“社稷无常奉,君臣无常位”,并引用《诗经》和《易》作论证。其中《易》卦的震为雷,乘于乾天之上为《大壮》卦,认为这是“天之道”。以说明季氏代鲁君是合乎自然规律的变化。这里不是用《易》作占筮,而与《诗经》一样,是作为论证的理论依据。
 
    从以上两个例证说明,处于春秋社会与思想文化大变革时代,人们对待《易经》也开始发生了变化,在用《易》进行占筮中,出现了以德释卦,说明人之吉凶祸福不是听命于占筮,而是在于自身的德行。而且还出现了不用《易》进行占筮,而以《易经》为经典,作为理论论证的依据。这说明《易》在春秋时代,又发生了重大变化。
 
    应该指出,春秋时代《易》之变化尚属于个别事例,尚未出现专门解《易》的思想家,也没有专题解《易》的论著。
 
    春秋末期的伟大思想家孔子方才自觉地、明确地提出以德释《易》的主张。这是在孔子与其弟子关于《易》的对话中提出的。
 
    1973年,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《周易》中,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子赣关于研《易》的对话。帛书《周易》出土,因年代久远,多有文字脱落而空缺,加之所据抄本与今通行本《周易》多有异体字,比较难以解读。限于篇幅,这里不作全文对照解读,而只摘录可以确解的部分,并以现在通行的文字(帛书上有些古体字,直接加以转换)加以解析。
 
    帛书《周易》的《要》篇第三章中记载:“夫子老而好《易》,居则在席,行则在囊。”这种喜好《易》的执着精神,与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所载:“孔子晚而喜《易》……读《易》,纬编三绝”。基本上是一致的。孔子对《易》的这种执着,与此前孔子以道德教育学生的做法大相迳庭,因而引起弟子的疑惑。跟随他的弟子子赣提出疑问:“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:‘德行亡者,神灵之趋;知谋远者,卜筮之蘩。’赐以此为然矣。以此言取之,赐缗行之为也。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?”子赣疑问的意思是:老师以往教育我们弟子时说:德行丧失的人,则趋向求助神灵;智谋远离的人,则求之占筮。我以为你说的这些是很对的,并以这些教导为行为准则。老师您为何老年却喜爱其《周易》呢?孔子在回答中指出:“予非安其用也”。“予乐其知之。”表明他喜爱《周易》,并非喜爱《周易》占筮之用,而是喜爱《周易》的智慧。当子赣问孔子:“夫子亦信其筮乎?”孔子的回答是:“吾百占而七十当”。这表明孔子并不完全排斥占,只是他不专门从事占,因而占筮的准确率还不够高,只能达到百分之七十的命中率。据后人编写的《孔子家语》中也有孔子自筮的例证,但孔子研《易》的重点不在于占筮,而是《易》中的德义。他说:“我观其德义耳也。”孔子指出不只是子赣对他喜爱《周易》有所疑惑,后世之人疑惑他的,或者也可能是《周易》吧?“后世之士疑丘者,或以《易》乎?”他再次明确指出:“吾求其德而已,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。”这说明孔子与史巫都在研究、应用《周易》,但归宿不同,即目的不同。孔子不同于史巫通过占筮以预测吉凶祸福,而是揭示《周易》中的德义,启迪人的智慧,培育人的德行。他接着指出:“君子德行焉求福,故祭祀而寡也;仁义焉求吉,故卜筮而希也。祝巫卜筮其后乎?”这是说:有道德的人以自己的道德品行而求福报,因此祭祀求神保祐的人就比较少了;以自己的仁义道德而求吉祥,因此通过占筮推测吉凶福福的人就稀少了。祝巫的卜筮活动不是就降为次要的了。
 
    从这段对话中,表明了孔子的易学观点和研《易》原则。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,完成了以德释《易》的论著集《易传》,改变了《易》的性质,使之由占筮之《易》,上升为道德哲学之《易》,这是易学发展的根本性变化。因此,儒家在易学发展史上占有主导地位。
本文共分 1

QQ:399253845    手机:15918802009   
粤ICP备12094157号    邮箱:mmyo2009@139.com
我的位置:深圳市龙岗区双龙地铁站附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