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水宝地的立论与效应
发布时间:2013.03.24      浏览次数:

    由于农业发展的需要,我们的先人积累了天气、物候、水文、山脉和土壤地理知识。早在战国前后.就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《山经》和《禹贡》。《山经》突出地讲了区域地形,把我国山地分为南、西、北、东、中五个走向系统,每个系统中有起首、结尾和伸展方向。禹贡》全书由“九州”、“导山”、“导水”和“五服”四部分组成。两者均对山丘进行了系砚于习纳和总结,并以山为纲讨论了地域位置、山系、水系、天然动植物和矿产资源等。

    汉代以后将国家疆域政区,形胜建置沿革正式载入史册,成为《地理志》魏晋以后,随着裴秀制图六体的提出和应用,古代地图也有了进步发展。《周礼· 地官司徒》说:“大司徒之职,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,以佐王安扰邦国。以天下土地之图,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欲.辨其山林、川泽、丘陵、坟衍、原隰之名物,而辨其邦国都鄙之数,制其畿疆而沟封之。”看来.早在周代时就把地理作为国家人民安养生息的大事来对待,并设专职来管理了。总之,我国古代的地理学是非常发达的。古代堪舆学家正是在此基础之上,将地理学的成果与堪舆术结合起来,对形法大加发挥。

    作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先族一周族,因为是从西北周原兴起,而逐渐向东南发展而来,所以,中国的文明也自西北向东南发展。从宏观的角度看来,人类的迁徙路线呈现出从高处向低处走,从寒带地区向温带地区走的趋势。因此,西北山脉的主峰昆仑山在中国文化地理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。如《山海经· 大荒西经》说:“赤水之后,黑水之前,有大山,名曰昆仑之丘,有神,人面虎身,有尾。”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大量有关昆仑山的传说,其被称为:“帝之下都”,“万神之所在”, “天中柱也”(《鱼龙河图》),可见昆仑山在古人心中具有天下第一山的位置了。

   昆仑山同样受到了风水学家的格外重视,察山必求与昆仑山脉之关系何如。风水学家认为,中国在昆仑山的东南面,天下山脉,祖于昆仑,下生“三龙入中国”。“三龙”即山脉的三大干系,其以黄河、长江为中界,将南北地域分为南干、中干与北干。北干系是指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诸山,包括青海、甘肃、山西、河北、东北等省份。山脉从西北高原展来,主脉山脊以西之水,流入龙门西河,脊东之水,流于幽冀,入于东海。其西一支脉,为壶口奉岳,次一支脉包汾晋之原,而南出成为析城王屋山,又西折为富首山。又一支脉为恒山,以一支脉为太行山,太行山绵延千里,山高林密,其最长一分支为燕山山脉,东延尽于平滦。

    中干系指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地域山系,包括四川、陕西、河南、湖北、安徽、山东诸省。其山脉由蜀汉而来,一支至长安,而尽于关中。一支下函谷,以至篙岳少室,支尽泰山。另一支自蟠家汉水之北,生下尽于扬州。
南干系指长江以南区域诸山系,包括云南、贵州、广西、湖南、江西、广东、福建、

    浙江、江苏诸省。其主脉祖于眠山,眠山夹江两岸而行,左边一支,去为江北形成许多分支。右边一支,分散至湖南闽广,而东尽于两浙南京。其一支度桂岭,包湘源而北,经袁箔之地,尽于芦阜。其一支自南而东,包彭蠢之原,度款黄山,以尽于南京。又自天目山分一支,尽于浙江。南干系尚有江西山脉,皆从五岭而来,自南而北。闽广之山,自北而南,一支则又包浙江之原,北首以尽会稽,南尾以尽闽粤,包括岭南山系。

   以上即堪舆家认为的中国诸山山系大概,其与实际山脉的分布与走向情况大略相同。堪舆家将其作为山脉祖宗支派的大纲,若要探寻龙脉之来源,必先洞悉以上诸山之支派,依此认“龙”,按图索骥。这好像大姓之家谱,以资稽考族份之远近。所以堪舆家在勘察山川形势的来龙去脉时,就叫“认宗”。

   我国的江河水系,支纷派繁,大小湖泊,星罗棋布,水利资源十分丰富。我国古代认识、开发和利用这些水利资源,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成就。诸如作为农业命脉的成千上万的水利工程、便于交通运输的远近航道、多种多样的水产水域、大量的饮用井泉,以及改善了生活和生产的水文环境等。同时,也发展起了我国古代的陆地水文地理学。成书于汉末三国时期的《水经》是我国第一部描述水系分布的专著。它一改前人按政区为纲记述水系的方法,而以大河流为纲进行描述。它记述的黄河和长江等137 条河流,不仅说明其发源地、流向和归宿,而且较详细地说明了经行之地、主支流的空间展布和次序,从而较完整地反映了所论的河流水系。

    北魏科学家哪道元对水系“脉其枝流之吐纳,诊其沿路之所缠,访读搜渠,缉而缀之,经有谬误者,考以附正文所不载。”完成了著称中外的《水经注》。这部长达40 卷的著作,是我国当时对陆地水文地理知识的一次大综合。仅就水系而言,它与《 水经》比较,就将河流数量增补至1252 条。它描述水系不仅比《水经》详细,而且还记述水系的演变及其鉴别方法,水系区域及水汛和泥沙等特征。清代齐召南撰写的《水道提纲》,依照大小河流之间、河湖之间以及它们与海洋的相互关系而作有条不紊地描述,注意归纳区域特征,且对河湖的主要关节点,如发源地、会流处、峡谷、河口等注明地点和经纬度,较好地反映了水系的状况,是我国古代较全面和准确地记述我国水系的专著。

   这些古代水文地理的成果,亦为风水学家吸收,他们把水系河流也比喻为“龙”。山水喻为龙,主要是因为山脉的起伏围合和河流的曲曲婉转,象活灵活现的“龙”一般。他们注意到微观水文对环境和择地的影响,如风水专著《水龙经》就对此作了专门而详尽的探索(图2 一8 )。
   

    受山系走向和西高东低的地形制约,中国境内的主要河流,如长江、黄河、珠江、黑龙二等,其流向皆是由西北向东南婉转而下,最终入于海洋(图2 一9 )。这个大地河流的规律衬风水学的水系认识也产生了巨大影响。古人认为,“天不足西北,地不满东南”,西北方地势高亢为“天门”,东南方低下为“地户”。风水家观水则认为水来自西北,流出东南为佳,即以“天门地户”作为水口关锁。这种思想甚至影响皇宫的规划,如北京故宫紫禁城的金水河,便是由紫禁城西北角(乾方天门)的护城河导入南下,经西路武英殿前东去,呈冠带状流经太和门前,后经文华殿后曲流于东南(翼方地户)而出,与故宫主体建筑后之景山呈回抱之势。

    总归中国山脉水系的大概,以及纳阳御寒的气候实利功能.风水学家概括出了一个“风水宝地”的环境模式。这个环境模式是一种理想的背山面水.左右围护的格局:建筑基址背后有座山“来龙”,其北有连绵高山群峰为屏障;左右有低岭岗阜“青龙”、“白虎”环抱围护;前有池塘或河流婉转经过;水前又有远山近丘的朝案对景呼应基址恰处于这个山水环抱的中央,内有千顷良田,山林葱郁,河水清明。
这个格局的具体组成如下:


① 太祖山。山势挺拔雄伟,巍峨壮观,是基址背后的群山之首,附近群山有如护从簇拥,其它支山脉就是从该山分支出去的;
② 少祖山。“龙脉”从太祖分支以后,一路蜿蜒起伏,再起星峰便是少祖山,其是界于太祖山和父母山之间的较有特色的山;
③ 父母山。又称主山、坐山、乐山、来龙山,是龙脉尽头的山,一般说来,父母山下,便是结穴的“龙穴”所在;
④ 龙穴。父母山下结穴之处,被认为是千里来龙止息之处,龙脉生气凝聚之点,是选址的最佳点; 
⑤ 明堂。龙穴之前的空旷之地,明堂有内外之分,紧靠穴前的平地是内明堂,不宜太宽阔,可“藏风聚气”。离穴较远的称外明堂,要宽阔而忌狭窄,以长久发展之计;
⑥ 抱水。穴前池塘或河流,呈半月状或环抱状,抱水的作用,被认为是可使基址之地生气凝聚而不散泄,故好的基址前必有水抱,如九曲水、玉带水等;
⑦ 青龙山。基址之左的岗阜山丘,亦称左辅、左翼、左肩等;
⑧ 白虎山。基址之右的岗阜山丘,亦称右弼、右翼、右肩等青龙和白虎山左右围护,起着藏风聚气之作用,成“虎踞龙盘”之势;
⑨护山,青龙白虎山以外的层层岗阜山丘。护山、青龙和日虎这些低小的山丘.又通称砂山;
⑩水口山:水流离明堂而去处的左右两山,隔水成对峙状一般成对的称为狮山、象山或龟山、蛇山,如汉水与长江合流处.今武汉长江大桥两端的龟山和蛇山的“龟蛇锁大江”的格局;
⑾案山。基址之前隔水的近山,往往是低矮的小岗阜,如几案一般,故称;
⑿ 朝山。基址或父母山遥对的远山,往往是基址前瞻视线的收束点和对景;
⒀ 龙脉。连接太祖山、少祖山及父母山的脉络之山。

三、风水选址与建筑环境
   风水选址中有许多科学的内容,这启发我们去认真分析探索和借鉴。在现代建筑选址中应详细而综合考虑到各种因素而后定,科学的选择和改良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居住环境。

本文共分 1

QQ:399253845    手机:15918802009   
粤ICP备12094157号    邮箱:mmyo2009@139.com
我的位置:深圳市龙岗区双龙地铁站附近